当前位置:首页>>读书

朝阳书友文章选—老舍先生与曲艺

【发布时间】:2006-06-09

崔金生

  老舍先生不仅是小说家、剧作家、诗人,还是一名曲艺作家。在他一生中写出了很多相声、鼓词等曲艺作品,还写了大量的曲艺理论研究文章。
  老舍先生的童年生活,充满了痛苦和辛酸,从小就和北京下层贫苦居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。他熟悉和热爱曲艺艺术。他的朋友中就有不少曲艺艺人、洋车夫、巡警,赶脚的。他熟悉护国寺、天桥说相声的,唱大鼓的,打把势卖艺的等艺人的生活,喜爱他们的艺术。
  从三十年代初,他就向曲艺艺人学习曲艺艺术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为了宣传抗日,他采取了以通俗文艺的形式宣传抗日救国。在济南,为了唤起民众抗日救国热情,他主动向古书艺人白云鹏、张小轩等学习创作鼓词,写出了《王小赶驴》,由著名艺人富少航(艺名山药蛋)演出,在当时影响很大。还写出了大量以抗日为题材的鼓词,如《张自忠打垮板垣》,电台向战地直接播音,使抗日官兵受到鼓舞。
  抗日战争的八年中,在周总理指导和关怀下,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,老舍先生任总务主任。他组织作家为部队编写通俗文艺刊物,还举办讲习班,亲自讲授通俗文艺的写作技巧,辅导创作。他带头写出了《抗战一年》的鼓词,在“七七”纪念日散发,并送到抗日前线,为抗日斗争做出贡献。文艺协会还组织作家去延安慰问,慰问团成员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欢迎,并共进宴席举杯畅饮。
  文艺协会从武汉乘船到重庆途中,他还给广大旅客表演抗日的相声节目,受到旅客们的欢迎。在一次募款劳军会上,他和梁实秋先生表演相声,两人在表演时打破“捧、逗”的表演形式,而是互为“捧逗”。在热烈的掌声中二人出台,都是一脸的严肃,有如泥塑一样站在台上,还没说话就把观众笑得前仰后合。那时说相声习惯用扇子敲头,当老舍把扇子抡起来要打梁实秋时,梁先生往后一躲,没想到被扇子打掉了眼镜。梁急忙一伸进手,眼镜正好落在手中,本是无意中的偶然事故,可观众以为是设计好的绝活,于是掌声雷动,不断喊着:“再来一个!”老舍打掉眼镜被梁接住的趣事,后来在文坛上一时传为佳话。
  老舍先生写相声、说相声,这和他为人善良、性情乐观是分不开的。他往往爱用写喜剧的方式写悲剧,他的小说都富有幽默感。他说:“因为对事轻淡,我心中不大藏着计划,做事也无须耍手段,所以我能笑,爱笑......”可见他对相声情有独钟是和他的性格分不开的。
  解放后,老舍先生应周总理邀请,从美国回到日思夜想的北京后所写的第一篇作品就是曲艺,即太平词《过新年》,表达了这位人民艺术家翻身解放的喜悦心情。
  解放后的北京相声,面临着如何为新社会观众服务的问题,因为过去的旧段子中,都或多或少都有些庸俗迷信方面的内容。在当时以侯宝林、孙玉奎等著名演员为首成立了一个相声改进小组。一听到老舍先生回国,就忙赶到北京饭店去求教。老舍非常热情地谈了自己的意见,还亲自编写了新相声《菜单子》、《对对子》、《地理图》等,一经上演就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,为相声改革创出一条健康发展的新道路,为后来相声的繁荣打下了根基。
  在老舍先生创作的各类作品中,就有不少反映曲艺艺人生活的作品。如曲剧《方珍珠》和一些长篇小说就是直接反映曲艺艺人生活的。在他创作的著名话剧《龙须沟》、《茶馆》等剧目中,不仅有曲艺艺人的形象,还用数来宝的形式穿插在换场中,即生动风趣,又铺叙了剧情的发展,成为老舍剧本的一大特色。
  1982年出版的《老舍曲艺文选》内,收集了曲艺通俗文艺的理论研究文章50篇;数十篇曲艺作品,有快板、鼓词、太平歌词、山东快书、相声等。他的理论文章语言生动,言简意赅,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曲艺创作的规律及社会作用,见解独到。而曲艺作品则具有幽默风趣的特色和强烈的生活气息。
  老舍先生在文学领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,他是文艺界的劳动模范,人民的艺术家,语言大师。正如冰心指出,老舍是一位“中外闻名、多产而又多能的作家”。人民永远怀念老舍先生。
  朝阳区图书馆馆藏中没有《老舍曲艺文选》,但有大量老舍作品,最主要的有:
  《老舍全集》(19卷)I217.2/808,
  《老舍文集》(16卷)I217.2/97,
  《老舍作品经典》(6卷)I217.2/1261